的产品。这至少不细菌,也有足够的营养。公元20世纪20年代以后,采用氏灭菌法消毒的瓶装在英国到都有销售。
公元20世纪中期,国、瑞士和日本品技术专家与化学家和儿科医生合作,成功研制包母所有基本成分的婴儿方。他们的成功,再加上卫生情况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力地保证了非母喂养婴儿的存活率。研究人员还尝试复制在母中发现的微量元素、成分及生酶。
除了用喂养婴儿,再没有任何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温斯顿·丘吉尔,公元1943年3月21日
非母喂养的安全得到了提,这使得公元20世纪最后几十年里非母喂养的婴儿数目急剧增加。但这并不是母喂养不受迎的唯一原因,城市化也是原因之一。妇女们要保住工作,同时也无力承担孩世带来的经济压力,她们本不愿每天时间来哺育孩。
公元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运动,鼓励母亲们抵制大型公司的各广告并尽可能延长母喂养的时间。
在发展中国家本不可能在卫生的条件下为婴儿准备品,而制粉需要消毒的瓶和洁净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每年有300万婴儿因非母喂养而夭折。即使在我们现今发达的国家,婴儿也有因瓶不净而丧命的。在有些国家,为了鼓励大家不用瓶而特意把瓶设计得不方便使用。比如,在布亚新几内亚,只有凭着医生的方才能购买到婴儿的瓶;在菲律宾,医院里禁止使用婴儿方。结果,在这些国家,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
尽母喂养最近几年越来越行,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抑制这一趋势的禁忌。例如:妇女在公共场合育婴时必须找个隐蔽的地方,而通常她们唯一能选择的地方就是洗手间。在这个女人海报遍布大街小巷的社会里,哺育幼婴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实在让人吃惊。另一个能引起烈的社会反响的是严格育婴。这一话题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激烈的争论,有许多观都是相对立的。例如,公元1919年的《育婴指南》中就极力提倡严格的哺育章程,那些妥协了的在半夜喂婴儿的妈妈被斥责为意志力很差的人。在公元1940年发行的《婴儿准则》中提倡母亲遵循那些严格的哺育章程而且建议不要在晚上十到第二天六之间哺育婴儿。至于当婴儿在晚上饿得哇哇啼哭时那些(被折磨得)疲力尽的母亲有没有遵守这一准则就很难知了。当然助产士是遵守这些条条框框的。但是在尼克利甫和比利亨特的《助产士传记》中,一位从公元1928年就开始从事这一职业的助产士说过:
“严格哺育幼儿?噢不!不一定小时吧?噢不!这严格哺育简直是一派胡言。比如拿你自己举个例吧,你要照顾小孩,有丈夫,还要饭洗衣熨衣——你怎么可能每分钟都丢下自己的活去喂婴儿呢?真是一派胡言。”
晚上,助产士把所有的新生儿都带到育婴房以便母亲们得到足够的休息。由于大分母亲都会在医院里待十天,所以她们回家后发现即使是母喂养的婴儿也适应了在医院里四小时喂一次的习惯。一些孩将会被放在育婴所里喂养,喂养他们的瓶里据说装的是一些母亲捐献的母。
房还是瓶?(2)